山顶迷你KTV

今天公司团建,爬山。一座小山,大概300级台阶而已,15分钟就可以轻松走到山顶。

然后我惊呆了,山顶竟然放着台台友唱迷你KTV。除了这两台设备,山顶的其他用电设施就就只有两台自动售货机了,主要是卖水。没有纪念品商店,也没有小贩。

因为之前大部分时间在北京生活,我对家乡的互联网状况并不是太了解。滴滴、外卖、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这些现在也都比较普及,但是并没有共享单车。我觉得是因为城市小,很多人都有车;另外就是本身有不错的公共自行车系统,也能满足部分需求。

记得大概2012还是2013年春节回家,我开了一下陌陌,发现身边的群里好多都是高级群,像是都是有钱人。可能娱乐性强一点的互联网产品,比较容易渗透下来。迷你KTV也是娱乐为主。

山顶的友唱迷你KTV

我并不清楚自己老家算几线城市,但怎么排都只能够到五、六线城市吧。在浙江,也算经济比较不发达的县了。但毕竟在浙江,会比四川、云南的五、六线城市要好不少。

所以中国互联网经常讲的什么渠道下层、深耕三、四线城市,有一定的迷惑性。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内部的差别不一定会很大,比如北上广深,没有太大差别。但是越是小城市,差别越大。

再拿我家乡举例,虽然只能算五、六线城市,但人们的生活水平、日常消费水平比起杭州都差不了太多。跟杭州最大的差距体现在人们的世界观以及中高端消费上。比如生活在杭州,很可能就放眼世界了,会有一种自己是“世界公民”的感觉;但在我老家,虽然出国也不难,也有很多人出去过,但日常想法里基本不会想到国外(或者说想到国外跟想到火星的几率差不多)。

按日常消费水平看,我家乡这座五、六线城市,可能跟中西部的三线城市差不多。但人们的生活习惯,世界观可能和那些三线城市的人不一样。

再跟杭州比的话,可能一些杭州人的日常生活条件并不比我们好,比如住房、每天的空闲时间之类。但大部分杭州人的精神生活肯定要更加丰富,每天上下班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而且,一些杭州人可能每天吃饭只花40块,但每年旅游可以花1万;我们这里可能很多人每天吃饭花50甚至更多,但根本没有旅游的想法。

这对一些互联网公司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困惑,尤其是现在互联网业务越来越往线下走了。把所有五、六线城市划到一类肯定是行不通的。光看消费水平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误导。但如果一个个城市去具体了解和研究,好像又很难做到,而且容易拖慢扩张的速度。

当然,这也不是完全没有参考依据。政府公开的数据肯定是一方面,另外可以看看肯德基、星巴克这些大型连锁品牌的数量(不限餐饮,还可以包括服装品牌等等),中高端酒店的数量,大型商场、购物中心的数量,电影院的数量,银行的数量以及房价。更重要的是,要看以上这些的趋势。

比如我家乡的县城,大概在17、18年前开出了第一家肯德基,没多久又开了一家麦当劳。现在肯德基有了两家,麦当劳还是只有一家,还开出了两家星巴克、两家必胜客、一家DQ等等——但新开的肯德基、星巴克和必胜客都是最近3年左右发生的事情。另外根据腾讯地图,还有12家沙县小吃,以及没有德克士、没有吉野家、没有海底捞。

除了上面这些,主要是找参考对象。另外其实也可以看看大众点评上的数据,包括有多少POI,有多少点评,分布状况是怎么样的(类似的还有58同城上的数据)。或者用陌陌看看附近的人和群,用探探看看附近的人之类。这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顺便说一句,我很少听亲戚朋友说起快手,直播也很少听说。用 Faceu 的人很多。但这很可能有偏差,因为只是我个人经验。

以上差不多是我现在能想到的一些东西。专门在互联网公司做城市拓展的人估计会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他们也会非常重视前人的经验,然后再结合自己产品的特点(还有自己产品的数据),选择要不要进入这个城市。

进入三四线城市、进入五六线城市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肯定非常辛苦。就像一些互联网公司说要出海,要本地化;进入三四线城市也需要本地化——所有本地化的第零步,都是选择进入哪里。

今天爬山看到了友唱的迷你KTV,但我不知道运营状况怎么样。现在有点后悔没有进去试试看能不能用。但我看到观景台上,有两把明显是迷你KTV里的高脚椅。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