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 社交网络

你还记得自己第一个网名是什么吗?

你还记得自己第一个网名是用在什么地方吗?

我第一个网名是 Bluesmile,是用在一个网络论坛上。现在已经完全忘记当时为什么要起这个网名了。后来我不再上那个论坛了,就再也没有用过这个网名。在这之后我就没有第二个网名了。

很多人回忆起自己曾经用过的网名,恐怕都会有些尴尬。大部分人的第一个网名可能都是在QQ上用的。当年典型的匿名社交应用,如果用真名,反倒显得另类了。如今在网络上,用真名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微信,大部分白领都习惯使用真实姓名。

但要是哪里都用真名的话,真是太没有创意了。

还好,有一个跟网络密切相关的地方,可以任由你发挥创意。那就是 Wi-Fi 的名称,专业术语叫 SSID(Service Set Identifier,服务集标识符)。

这是我写文章的时候电脑上搜到的 Wi-Fi

最无趣的 Wi-Fi 名称就是路由器默认的名称了。其次就是用单位名称来做 Wi-Fi 的名称,最多区分一下一个给员工用,一个给访客用。这大部分是出于方便的考虑,实在是缺乏创意。

比如上面我连着的那个Wi-Fi 名称就很无趣。但密码稍微有点意思,是HKPYYTGRNF(首字母)。倒是比较符合这个机构的性质:教育培训机构嘛。

网上随便搜一搜,就能看到很多围绕 Wi-Fi 名称诞生的创意。

在果壳网的一个帖子里,用户 水块 就说,自己的 Wi-Fi 名称叫 Pi,密码是3141592653;用户 克莱因节操瓶 的 Wi-Fi 叫做 ERROR,这个网络就可以称为 Network ERROR,很有极客风格。

除了简单的创意,Wi-Fi 名称更多时候是用来交流的。同样是果壳网的那个帖子里,用户 爱画画的潘潘达 说看到过一个 Wi-Fi 名称叫 “单身男求交往”,没有密码,连接之后会弹出联系方式;用户 name_void 说自己在图书馆靠近厕所的地方,搜到过一个叫做“我在三楼男厕给我纸”的 Wi-Fi。

不过在“Wi-Fi 社交网络”里,其中很主流的一种就是:这是我的Wi-Fi,不给你免费用。

为了传递这样的信息,一些人会很调皮,把 Wi-Fi 名称设为“给我摸一下胸就给你连”,或者“约吗?”,然后密码是 yuenimei(这两条来自豆瓣一刻帖子:那些丧心病狂的WIFI名字);一些人会很傲娇,设为“我有Wi-Fi你没有”,“你搜得到这个Wi-Fi但你连不上”这种类型;还有一些人则戾气较重,会设为“蹭网死全家”这种。

《纽约时报》也报道了这种用 Wi-Fi 名称来体现个性特点的现象。只要你是一个有个性的人,真是没什么能阻挡你的。笔名、网名、Wi-Fi名,以后可能还有你私人AI助理的名字,都有可能被人玩坏。

我在某一次大型活动上看到过一个很有创意的 Wi-Fi 名称。

一般大会的时候人们都很需要 Wi-Fi,展商都会把公司或者产品名字设成 Wi-Fi 名称来增加一点知名度。但我看到的 Wi-Fi 名称是 “#广告位招租”。因为前面加了一个特殊字符,这个 Wi-Fi 热点排在最上面。当时我没能连上,但可能连上之后,就跟上面“单身男求交往”一样,会有弹窗,搞不好还有个竞价排名系统。

有的人会在起公司名、起微信名的时候考虑到在目录、通讯录里的排名,这个人用到了 Wi-Fi 名称上。在当时的场景下,也算是很有想法了。

我自己是个没什么创意的人(否则也不会就只有过一个网名了,哈哈)。我家的 Wi-Fi 用的就是名字,一个家人用,一个给朋友来玩的时候用。两个 Wi-Fi 密码前面一样,家人用的最后加了三个数字110。另外我还有一个可以自由访问国外网站的路由器,这个 Wi-Fi 就很直接的设成了 FREEDOM,密码则是一句脏话。

无人货架 vs 街角小店

美国人最讨厌的创业公司出炉了,是一家做无人值守货架的公司。

这家做无人货架的公司叫 Bodega,就是在写字楼、健身房之类的地方,放一个货架,上面有各种东西(以食品为主),用户直接拿了然后用手机付款即可。跟中国现在很火的无人货架非常相似。

围绕中国的无人货架创业公司的争议主要在商业模式上,但美国这家公司引发的争议,焦点在这家公司的名字和要颠覆的行业上。

通常一家科技公司说自己要颠覆什么,大家都是拍手称快的。但这次,完全相反。因为它要颠覆的街角小店,是很多美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果要说 Bodega 做错了什么,可以归结为两点:名字没起好、阐述颠覆概念的时候忽视了人们的感情因素。

这家公司的名字 Bodega 有很多意思,可以是一种猫——这家公司的 Logo 就是一只猫;也可以值杂货店,尤其是那些街角、弄堂口一对老夫妻开的小店—— 而《Fast Company》的报道的标题就是:两位前谷歌员工创立的 Bodega 将会让街角的夫妻小店消失(Two Ex-Googlers Want To Make Bodegas And Mom-And-Pop Corner Stores Obsolete)。

《Fast Company》的文章和这样的标题,一下子点燃了美国人的怒火。很多人在 Twitter 等社交媒体上表达自己的不满,其中主要集中在他们对街角小店很有感情,所以对一个会让这些小店难以为继的新商业模式自然充满敌意。况且,这家公司还堂而皇之打出了这样的口号,用了这样名字。

美国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和科技媒体,都跟进报道了这件事,并且大部分重点都在报道这家公司有多无耻、多令人讨厌。

科技新闻聚合网站 Techmeme 收集到的关于 Bodega 的新闻(网页截图)

为什么一家做无人货架的公司会引发美国人的集体不满呢?这里可能要涉及一定的美国文化,我并不是完全了解,但大概可以想象。

我小时候,家门口有一家小店。我没什么零花钱,很少去买东西,最多帮家里去打个酱油。但住在那一片的人都把小店的老板当邻居看,虽然不常买东西,大家关系都很好,没事都一起聊个天什么的。

那家店大概开了10年左右吧,直到我念初中。随着我老家小镇发展的越来越快,很少有一个地方10年不变样了。我搬家了,那家小店也消失了,跟它一起消失的还有附近的小餐馆、理发店、修鞋铺等等。同时,人与人之间那种“社区”的感觉也消失了,越来越多人连对门住着的是谁都不知道,更不会去关心什么小店了。

(其实现在我家附近也有一家小店,但我从没去买过东西,对开店的老头老太毫无了解。倒是我妈妈每次路过都会跟他们打个招呼,但也几乎没有去买过东西。)

可能很多80后都会有跟我一样的经历和体验。现在很多大城市里的年轻人喜欢7-11、全家、罗森等便利店,但主要感情都是对这家店,不是对开店的人。而且,他们对一家便利店的感情仅限于这家店为自己提供了便利。一旦有其他便利店能提供更优惠的价格、更方便的位置、更体贴的服务,这些人会毫不犹豫的换一家店。

上面说这么多,我都是想尽力去体会美国人对 Bodega 无人货架的愤怒之情从何而来。

美国早已过了高速发展期,大城市的规模、形态都已经基本没什么变化,一家街角小店,完全有可能在一个地方开上二、三十年。如果你一直住在附近,每天路过,又经常去那家店买点东西,你一定会跟店主成为好朋友。这个时候,这家店带给你的就不仅仅是便利性,而是真的有感情。

正如《Fast Company》文章标题里写的,这些小店是“妈妈爸爸开的街角小店(Mom-And-Pop Corner Stores)”,这是一个多么有感情的称呼,店主就像你的爸爸妈妈一样,关心你的生活,了解你喜欢买什么东西。

你早上走进一家小店,店主就会拿出你喜欢的面包;晚上你再路过,他又会跟你简单聊几句,关心你一天的工作和心情,然后给你拿一盒鸭脖或者薯片。要是一个人想要让这家店关门,你肯定对他不会有任何好感。

另外,美国很多开小店的都是移民。他们在美国没有太多谋生之道,只能开个小店。只要服务不太差,一般都能养活一家人。如果 Bodega 把这些小店“赶尽杀绝”,那么很多移民会因此失业。现在美国对移民可以说越来越不友好,移民人群也越来越不满,Bodega 也算是撞到了枪口上。

面对人们如此激烈的反应,Bodega 的联合创始人 Paul McDonald 很快澄清说,他们并不是想取代街角的小店,只是想为人们提供更多选择。

现在还很难说 Bodega 的意外走红对他们来说是不是好事,说不定这种知名度对这家公司接下来融资、寻找商业合作伙伴还能起到正面的作用。(人们嘴上反对归嘴上反对,如果真的货物种类丰富价格便宜又方便购买的话。。。)

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马上想到了另外一家公司:亚马逊。最初,亚马逊在网上卖书,让很多小书店难以生存下去。我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想必很多爱书之人在当时对亚马逊是很不满的。现在喜欢看书的人,大部分应该都非常喜欢亚马逊。

现在的亚马逊不仅仅是卖书了,什么都卖。在一些城市,亚马逊还提供当天送达服务。如果未来物流再提升一步(无人机送货什么的),很多生活用品可以1小时内送达,同时亚马逊再进入到送餐领域,这或许才是对街角小店的致命一击吧。

想到亚马逊,我又想到中国电商现在真是比美国发达了。

不仅如此,中国很多互联网服务都已经开始走在了美国前面,比如无人货架。早就有中国公司做了,而且最近几个月,已经成为了新的风口,成了中国最火的一类创业公司。(钛媒体今天还正好写了一篇报道:资本狂赌下一个“美团”,无人货架疯狂“圈地”

但是在中国,似乎没有人关心过这类公司会不会把街角小店逼到绝境。这并不是中国人更冷血。只不过像我前面写的,在中国目前的发展状态下,大城市里街角小店不多;很多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年轻人,对街角小店也没有什么感情。

可能正是因为中国没有这样的包袱,才能完成跨越式发展,无人货架才能很快在各个写字楼里流行起来。微信和支付宝才能让中国直接从现金时代进入到了电子支付时代,跨过了刷卡时代。

最后再多说一句吧,现在不论中国还是美国,基本上都是一个效率优先的社会。人们追求效率,追求快,对感情肯定会更加淡漠,毕竟感情是要慢慢培养的。

也许只有到足够富足了,生活节奏慢下来,不再去追求什么了,我们才能真正的享受生活吧。

关于名称和头像

头像一条培根?

英国有一名科学家也叫培根,他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关于这句话,有很多考证。

这句话的原文是拉丁语 scientia potentia est,翻译成英文就是 knowledge is power,所以中文也可以译作“知识就是权力”。

虽然现在普遍认为这句话是培根说的,但无论在培根的英文著作还是拉丁文著作里,都找不到这句话的原文。

在培根的著作里,最接近的是用拉丁文写的 “ipsa scientia potestas est”,翻译过来应该是:知识它就是力量(knowledge itself is power)。而原文 “scientia potentia est” 最早出现在托马斯·霍布斯的一部著作里。霍布斯是英国政治家,他年轻的时候当过培根的秘书。后来不知道怎么,这句话就成了培根说过最知名的一句话了。

但其实,早在公元7世纪就有人表达过“知识就是力量”这个意思了。根据公元10世纪一本书上的记载,656年至661年间统治阿拉伯帝国的阿里·本·阿比·塔利卜说过:

知识就是力量,而且它能带来人们的服从。一个有知识的人,在他活着的时候,可以让人们服从并追随他,而且在他死后,也能得到人们的夸奖和崇敬。记住,知识是一种统治工具,而财富是我们掌握知识的目的。(原文是拉丁文,这段中文是我从英文翻译过来的)

即便在培根之后,也有一些名人说过类似的话。比如美国文学家爱默生在他1870年的一篇散文里就说过:

技巧来自实践;而知识则来自于睁大眼睛观察和双手的努力工作;没有知识,就没有权力。(原文是英文,我自己翻译的)

爱默生这句话里,流传最广是第一句——“技巧来自实践”。

你看,为了考究“知识就是力量”,仅仅是查维基百科,就可以了解那么多新的东西。我想,这也属于知识的一部分吧。

所以,我就给这个公众号起了这样一个名字:培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