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8 没有什么不好的

我原本是不打算买 iPhone 8 的。因为手里的 iPhone 6 还够用,虽然已经3年了。但是前几天不小心摔破了屏幕,于是就不得不换手机了。

那就换一个 iPhone 8。对于这一点,我几乎没有任何犹豫。首先是 iPhone 用的很习惯和舒服,不想换到 Android 系统。再说,换到 Android 系统的话,换哪款手机又要纠结:小米、华为、三星还是谷歌自己的 Pixel?

iPhone 8 和 iPhone X 之间我也基本没有纠结。当然,这最主要是钱的问题。既然 iPhone 6 我都觉得够用,那 iPhone 8 应该完全可以满足我的需求。至于 iPhone X 会不会有更好的体验,我并没有特别在意。我对智能手机的态度,大概2、3年前就失去了新鲜感,完全把手机当成一个工具。顺手最重要,而不是尝鲜。

大部分人对 iPhone 8 失去兴趣,是觉得创新太少。要说 iPhone 的创新是一代不如一代,反对的人也不会多。毕竟第一代 iPhone 可以说横空出世,后面的只是一直在改进,只是改进的多少罢了。前几代改进的多一些,最近几代改进的少一些。

最直观的对比是,拿第一代 iPhone 和 iPhone X 来比,从外观到交互,相似度会非常高。外观的核心就是大屏幕,交互最大的特定是触摸屏,多点触摸。

把第一代 iPhone 拿给现在路人使用,不会有任何操作障碍;把 iPhone X 拿给2007年第一代 iPhone 的用户,他们也可以很自然的上手。

iPhone 十年,进化最厉害的是整个 iOS 生态系统。既然如此,用 iPhone 8 和用 iPhone 6 或者 iPhone X,就不会有多大的区别。所以我就换了 iPhone 8,黑色(官方叫深空灰),而且是最基础的版本。

选黑色是因为好看,而且毕竟更经典一些。我还是打算至少用三年的。没有选择 iPhone 8 Plus 是因为我觉得 iPhone 6 的大小非常适合我的手,再大的话就不舒服了。选择的是 64GB,是因为我根本没有那么多东西要储存,毕竟有好几个 Google Drive 的账号,Dropbox 也买了会员,重要的东西还是存在云里更放心。

虽然我三年没有换手机,但这次换手机,真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就好像选择明天早饭吃什么一样简单。

原因还是我上面说到的,手机在我眼里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工具。差不多在2009-2012年间,我用过好几款手机,从最初诺基亚的功能机,到黑莓,到 Palm Pixi,到 HP Veer,还有一些山寨机,以及厂商给的测试机。在这段时间里,智能手机对我来说就像一个玩具,特别追求新鲜。这段时间,也是智能手机最百花齐放的时间。

在2012年,我买了第一部 iPhone,iPhone 4S。后来也陆续用过小米和魅族的手机,但已经逐渐对手机失去了兴趣。一方面是因为稍微好一点的智能手机价格都已经2000往上,以我的收入玩不起;另一方面是,我只想有一部一流的手机,iPhone 4S 在很长时间里都在第一阵营。

当 iPhone 4S 退役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 iPhone 6。我选择 iPhone 6 的理由,跟今天选择 iPhone 8 基本一致。

到这里,我要说说苹果的坏话了。

3年前我选择 iPhone 6 的理由,跟现在选择 iPhone 8 的理由一致,这意味着苹果出了很大的问题啊。它竟然没能出一款让我觉得不得不买的手机,竟然要我用坏了一个,才会去更换。

这说明苹果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正在下降,人们选择买 iPhone,只是因为觉得“买 iPhone 不会错”。“必须要买 iPhone”的这种魔力,正在消失。失去这种魔力,对苹果来说很危险,它会首先失去追求个性、追求更好的用户,然后这些用户会带起另一波潮流。这个过程,可快可慢。如果有一个更好的选择的话,会很快;如果竞争对手太弱,就会慢一些。

未来的书架可能就是这个样子的

其实这种现象是不可能避免的。智能手机之间的差距肯定会不断缩小,单从数据上来说,已经有不少手机超过了 iPhone。只不过整体上来说,iPhone 还是做的最好。

在 iPhone 十年中,苹果最应该做的是拿出一款比 iPhone 更好的产品,把消费者带到另一个市场去,成为另一个市场的主导者。但是苹果没有做到。iPad,Apple Watch 是同类产品中卖的最好的,但这两个市场加起来也不如智能手机。

现在 iPhone 8 失去魅力,苹果股价下滑,一方面是用户购买手机的动机和对手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这是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则是,苹果虽然每一代 iPhone 都比上一代好,但它没能创造出一个新的统领某一大市场的产品。

如果是一般的公司,每一代产品都能成为行业标杆,高兴还来不及。但对苹果,一家市值全球第一、备受人们期待的公司来说,这还远远不够。

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步

最后一公里一直是快递行业的核心问题。

这“一公里”通常指的是从离你最近的快递站,但你家的距离。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到你家门口的距离。

今天看到 TechCrunch 说,在美国,沃尔玛电商要跟智能门锁 August 联合,直接把快递送到你家里去了。而且如果快递里有生鲜,快递员还会把生鲜拿出来放到冰箱里。听起来真是非常贴心非常美好。

几年前,中国还发生过快递该不该送上楼的争论。快递员的理由是,快递车停在楼下,给你送上楼的话,其他人的快递可能会被偷。顾客的理由是,快递就该是送“上门”的。

最近这些争论少了很多,也出现了很多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比如快递员基本都标配小三轮,都带锁,防止东西被偷;比如出现了丰巢、e栈(已经被丰巢收购)、速递易等专门为收快递准备的货柜。但很多时候,快递员还是会给顾客打电话,确认收获时间地点之类的——在微信如此普及的今天,很多人接到最多的电话可能就是快递员打过来的了。

整体上来说,大部快递员在最后一公里的服务上做的都还不错。而且在大城市核心小区或者办公楼,快递员和顾客、业主都相对比较熟悉,基本都能相互满意。但这还是比较低级的,因为还是靠人,不是靠系统、靠技术来解决。

在中国,靠人靠快递货柜可以说已经把最后一公里做到了极致,但要把快递送进门,这一步还不太迈得出去。无论从快递行业角度、从智能家居角度、还是顾客角度,都存在很大的障碍。可以说快递员和顾客是内因,智能家居是外因。现在都不具备。

要进入一个人的家里,首先房主要对快递员绝对信任。虽然你给快递员的只是一个一次性密码,但毕竟要让陌生人到家里去,天知道他会做什么。其次快递员要敢进去,因为万一发生一点意外,有密码可以进入你家的快递员一定会成为怀疑对象。

智能家居的角度就是,得有智能门锁,可以生成一次性密码,还得跟快递公司的后台系统打通。肯定不能生成一个密码,你用微信直接发给快递员,这也太随意了。系统要有接口,就会涉及很多技术问题,以及安全问题。中国缺乏有影响力的智能门锁,随便一家做智能门锁的品牌,也很难跟快递公司谈成这么深度的合作。另外最好还得配合智能监控,让快递员和房主都更加安心。

不过在这个大前提下,还存在一个巨大的中美社会差异:小区规划的差异。

美国大部分小区都是开放式的,小区没有围墙没有门禁,人和车都可以随意出入。小区的道路也是公共道路,这就让快递员可以很方便的到你家门口。但中国的小区大部分是封闭式的,快递员连你小区都进不去,更别说进到你家里去了。

从城市规划来说,开放小区比封闭小区要好很多,可以更好的缓解城市交通,也让人和社会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但从安全性来说,封闭式小区肯定是更加安全的。目前看来,中国人都是倾向于封闭式小区。那么在享受封闭式小区安全性的同时,也必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其中最大的代价恐怕就是跟外部交流的便利性变差了,快递、外卖都没那么方便送到门口,因为安全就意味着要挡住外部的人。

个人来说,我是更倾向安全性。但我在北京也没有住过保安做的非常好的小区,一直是安全性和便利性都相互有妥协。不过回老家之后,买房的时候选择了一个保安做的非常好的小区。因为还没有搬进去,所以我也不知道收快递、叫外卖会有多不方便。

在美国生活的时候,大部分快递都会放到小区物业,然后会专门有人放进收信的邮箱。更大一点的,会放到大邮箱里,把大邮箱的钥匙放到收信的邮箱里。

我在美国住的小区的邮箱,打开的那个就是我的信箱

但有时候快递员也会直接把快递放门口。我还因此丢过一次快递,不过联系卖家之后免费重新寄了一份过来。

我美国的邻居,门上就贴着一张纸,大字打印着,告诉快递员别把包裹房门口。

千万不要以为美国人素质完美无瑕疵。网上有不少美国快递员偷东西的视频,也不能说偷吧,可能用“拿”更合适。就是快递员在送快递的时候,会拿走前一个快递员放在你门口的包裹。邻居、路过人的人拿门口的包裹可能就更多了。

因为存在这些现象,所以可能部分美国人觉得快递还是送到家里更让人安心。愿意让快递员进门的人,一般思想也比较开放,也更容易接受新的科技产品,比如 August 智能门锁。但我还是很好奇,最终会有多少人选择用沃尔玛电商的这个服务。

当然,让人进家门其实也没那么恐怖。Airbnb 还是让陌生人住呢。安全性也是一个巨大的问号,也出过大问题。现在 Airbnb 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谁知道呢?也许以后快递送到家,真的就是“快递送到家里面”。

智能音箱、路由器和搜索

前几天刚收起 Google Home,今天喜马拉雅的朋友送我的小雅音箱就寄到了。于是吃过晚饭拿出来用一下。

配置好网络,第一个问题问了天气,然后让它放点歌,讲点故事。有非常顺滑的,也有让人尴尬的,整体算是中规中矩吧。但我还是觉得没什么大用,试玩就收起来了。

从拆开快递到收回,大概也就半个小时吧。之前 Google Home 从配置好网络到收回去,大概也就半个月。

这期间最多的交流是问天气和问单词的拼写——这主要是想吸引女儿的兴趣,但以失败告终。其中最自然的一次交互是配置好的当天,在一边吃午饭一边看美网费德勒和德尔波特罗的比赛。当时想知道他们的身高,就顺口问了一句。Google Home 的回答用了美国制式,于是只能要求他“用厘米(in centimeters)”这个单位来回答。但仍然觉得很方便,手机不在旁边,我没有中断吃饭,就知道了几个问题的答案。

虽然第一次使用体验不错,但现在也已经把它收了起来。但我并不是想说 Google Home 和小雅音箱不好,相反的,我想说这是自己的用户使用习惯还没有改变过来。智能音箱本来就不是用来玩,而是用来吸灰尘的。

如果拿应用程序举例的话,以目前智能音箱能达到的最高“智商”来看,它还不是一个高频使用的应用。除非把它当成一个普通的音箱来用。所以现在正确的使用方式就是,让它待在那里,你不需要它的时候就负责装饰客厅(视觉上和听觉上),你需要的时候呼唤一句,马上就能提供服务。

它并不需要像微信、游戏或者新闻类应用这样的存在感。它更像是一个非常趁手的工具,你需要的时候很有用,不需要就阁在那里。

所以我觉得现阶段的智能音箱跟路由器很像,基本上就是一个存在在那里但是没人会注意的东西。普通路由器,只有坏了的时候人们才会去注意;智能路由器,配置好基本功能之后,也不会每天都会主动去用到。

但现在路由器人人都知道它的重要性,没有它就不能上网。智能音箱在这方面还欠缺一点,所以我才会把两台智能音箱都收起来,因为使用频率实在太低。

放音乐的话,我更习惯用 SONOS,因为音质更好。而且我对客厅放音乐的需求不大,我自己在客厅休息的时间并不多。要是你的生活习惯跟我比较接近的话,你可能也会觉得智能音箱有点鸡肋。

除了路由器,智能音箱还很像另外一种东西:搜索。

没有谁会没事上 Google.com,除非要去搜索一个东西。随着浏览器的进化,尤其是在谷歌浏览器里,很多人都习惯在地址栏直接搜索,或者直接选中一个词右键点击再选择“在谷歌中搜索这个词”来搜索。

虽然谷歌是我最喜欢的公司,但我也不会没事打开 Google.com 凝视

我们每天会进行无数次搜索,但很多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做“搜索”这件事,我们只会感到自己在搜索引擎的帮助下完成了某个任务。

不过,搜索引擎现在也在想办法更多引起用户的注意。对国内的百度来说,就是做信息流,要主动向用户推信息,所以他们才担心今日头条。对谷歌来说,在移动端也有信息流的尝试,但最核心的,是通过人工智能计算,主动发起和用户的对话。听起来就比百度高级。

这一点,在 Google Home 上也有非常明显的体现,是今年 Google I/O 大会重点介绍的功能之一。(更早一些,在 Google Now 里面,以及后来 Android 里的 Now on Tap 也都有主动发起对话的影子。)

比如当谷歌预测你去上班的道路今天会特别拥堵,Google Home 就会提醒你早点出门;如果它预测今天会下雨,在你问天气之前就会提醒你带伞;如果它看到你日历上标记老婆的生日要到了,会提醒你要不要买花。这些都是需要背后有人工智能计算支持的。

很可惜,因为身在中国,又是在谷歌地图覆盖都不是很好的小县城,在我开着 Google Home 的半个月里,它从来没有主动发起过对话。另外一个原因是,虽然我经常用谷歌,但是个人信息的数字化并不是很好,我的很多信息要么不存在于网络上、要么存在于网络上但谷歌获取不到,比如在 Facebook 或者 Twitter 里。所以在之前一篇文章里,我说“我愿意把个人信息都给它”,这样它能更好的为我服务。

这有点说远了。智能音箱现在更多还是被动的接受人的指令,除非整个家庭智能化程度高,人们主动发起的交互也会比较有限。目前核心作用还是当一台音箱,苹果的 HomePod,就是主打普通音箱功能,看起来是不错的选择。

Google Home,还有亚马逊的 Echo,面向的都是更远的未来。智能音箱一定会越来越有存在感:能更好的回答更多问题,能主动发起更多对话,能控制更多家庭智能设备。这个时候,智能音箱才会更像是一个家庭或者个人助理,而不是一个音乐播放器。说句不太厚道的话,如果未来真是这样,那估计没有喜马拉雅什么事了。

我不知道这个未来会要多久才到,但要我再拿出那两台智能音箱用,最有可能的不是体验人工智能,而是装修客厅。

共享单车的喧嚣

我对共享单车没什么好感。但我也承认,共享单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人群的出行问题。

我不喜欢共享单车的主要原因是,它并没有解决一个大问题,但却造成了很严重的问题。而且当共享单车热潮消退之后,除了共享单车,我们并不会得到其他什么。

共享单车造成的问题有的是直接造成的,有的则是间接造成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共享单车投放过多,造成了用车集中点的拥堵以及大量共享单车的废弃。网上最多的共享单车图集就是这两种,路边停满或者空地堆满。

因为乱停放被拖走,是一种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但是ofo和摩拜们根本没时间顾及这一点“浪费”,它们在做的都是不顾一切、不计成本的扩张。

北京大山子地区ofo工作人员在投放单车(摄于2017年3月8日)

这一切都太“浮夸”。ofo和摩拜不停宣布巨额融资,疯狂的加大单车投放,在媒体上造势。他们追求的好像不是给人们带来便利,而是追求看起来显得很“大”的数字。

共享单车甚至带动了整个“共享”行业,带着整个行业都浮夸起来,好像不论什么沾上“共享”的边,就像镀了一层金一样。但镀金之后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今年出现那么多新的共享产品,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共享单车。但是这些共享产品,大多只是为了共享而共享,也没有从用户需求角度考虑问题。

忘了之前听谁聊天,他说还是美国公司伟大。因为美国公司在做事情的时候,第一想到的是如何更好的为用户服务,顺便把钱赚了;而中国公司,总是看到一个赚钱行业,就不管不顾的扎了进去。我基本认同。在共享这顶帽子下面,几乎所有公司都是“看到这里可以赚钱所以来了”,而不是看到这里有用户需求,然后想到一个方法去满足。

这都是共享单车带起来的风气。也许共享单车公司并不是有意要带起这样的风潮,也许他们为自己能带起这样的潮流而感到骄傲——如果是这样,我觉得他们挺不要脸的。

很多人会把共享单车的热潮跟当年的团购比。当然可以比。当年也有一个人跟“共享”类似的热词叫“O2O”,一个美国人发明中国人发扬光大的词。当年团购也是几强争霸,后面跟着数千家;融资、交易额这些数字也是让人麻木;O2O也是什么产品都喜欢戴的帽子。

但不同的是,现在团购早就脱了O2O的帽子,而共享单车脱不了共享,因为它已经成了“共享经济”的代言人。在这之前,滴滴出行也是共享经济,还有国内没有火起来的短租。但滴滴早就跳出了共享这个圈子,成为了出行领域的公司。共享单车也是出行领域,但老大永远都是滴滴。

团购不仅脱下了O2O的帽子, 还衍生出了各种服务。就拿美团点评来说,从团购,到现在核心业务有团购、外卖、猫眼电影等等。外卖和电影业务都是从团购很自然衍生出来的。再看看共享单车,我真看不到能衍生出什么来。

本来要是你ofo摩拜好好做,也能在出行的一个细分领域的做不错,成为“小而美”的公司。但你们就是作,傲娇的不得了,搞得声势浩大,还把共享行业弄的花里胡哨的。等热潮退去,你们还是跳不出那个细分领域。

待明年回过头来看,共享单车除了留下一阵喧闹,大概还留下了一声叹息吧。

外卖员和快递员的困境

这几天关于外卖员和快递员的新闻比较多。这种新闻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说他们生活不易,工作压力大,安全得不到保障;一类则是说他们服务态度差,还会对客户人身造成威胁。

既然这两类新闻都很多,说明这也是普通大众对外卖员和快递员的主要认知。

外卖员和快递员其实是一类人,都是送东西的。他们是坐办公室的白领接触最多的蓝领工人,直接影响着白领的生活。也正是如此,白领才会重视他们。对建筑工地上的工人,网上人们的关注度向来较低,因为很多人对他们没有感性的认识,觉得跟自己关系不大。

蓝领和白领接触多了,难免会有摩擦。白领会不知不觉的用自己的思维去套到蓝领的处境上,还显得自己好像很能理解他们一样;蓝领则会觉得白领简直太难伺候。

作为一个曾经在写字楼上班的白领,我其实也不能完全设身处地的去体会快递员、外卖员的境遇。

但我很清楚他们现在的困境。拿外卖员举例,平台对他们有要求、客户对他们有要求、餐厅对他们有要求(或者说不受他们控制)、家庭对他们有要求,每一方都得罪不起。可以说他们面临的状况是“四面楚歌”。

我完全不知道要他们要如何才能摆脱这个困境。因为他们面临的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是对立的。这个困境的核心是时间,时间是所有利益相关方的敌人,所以他们都希望外卖员能跑赢时间。但外卖员又不是光。

光从太阳到地球大约需要8分17秒(来源:维基百科

不过我相信随着外卖平台的智能化、供需逐渐达到平衡,时间这个困境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平台的智能化可以更好的帮助外卖员接单,更好的规划送餐路线,同时也能帮助餐厅更好的备餐(从食材购买就可以开始加以优化),这都有利于节省时间。

我是相信技术的。虽然外卖是人力密集型的行业,但多少人力密集型的行业被互联网技术颠覆掉了。跟快递最直接的仓储系统,就已经不再依靠人力,而是机器为主了。

最终,技术的发展会解决外卖员的困境,但更有可能的是,连外卖员也解决了。比如无人机送餐。当然,我不想说太多这种具体的假设。

当下,我认为外卖平台其实做的也还算不错,比如无论是美团外卖、百度外卖还是饿了么,都会要求骑手戴安全帽。这种安全意识,已经超过了其他大多数骑电瓶车的普通人。这何尝不是一种进步呢?一点点小的进步,积累起来,就会带来大的变化。

说到积累,顺便说一下另一个话题,关于塑料垃圾。我认为这一点外卖平台是有一定责任的。因为不是外卖平台的出现,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点外卖,外卖塑料袋、餐盒垃圾也不会那么多。但解决方法也很简单,采用更环保的餐盒就好了。增加的一部分成本又外卖平台、商家和消费者共同承担,因为这些人都活在这个地球上,都有义务保护它。

外卖的增加,除了造成了更多塑料垃圾,我觉得很可能会带来另外一个方面的进步,那就是外卖打包和保温系统。比如怎么打包更合理、怎么打包让餐食最不容易漏出来、用什么材料做保温最合适等等。在快递行业,我相信因为大量的包裹,在快递纸箱材料、打包方法、防摔防碎等方面,肯定已经出现了很多创新。

这些创新,对外卖员和快递员也都是非常有利的。防摔做的好,快递员就处理包裹就可以更大胆更快速;保温、防漏做的好,外卖员就可以骑的更自由。这些,应该也属于小进步吧。

回到老家之后,我接触快递员和外卖员的频率都大大降低了,对他们未来有多大的提升可能感受的不够明显。但希望在大城市坐在写字楼的白领们,以后可以享受到这些蓝领们更好的服务。

谷歌收购 HTC 手机业务:天时、地利、人和

记得6、7年前,我表弟要买一部新手机,问我是买三星好还是 HTC 好。我毫不犹豫的说,当然是三星。

那个时候我用的还是黑莓。iPhone 还真是有钱人用的手机。

智能手机市场风云变幻,物是人非。不变的是谷歌对 HTC 的偏爱。第一款运行 Android 的手机就是 HTC Dream,也叫做 G1。后来谷歌和 HTC 也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合作。直到今天,谷歌宣布收购 HTC 部分业务,主要是手机相关的。

在过去谷歌和 HTC 合作的十年左右时间里,智能手机市场最大的变化是 Android 在市场占有率上全面超越了 iOS。从公司层面来说,三星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老大,但最近一年“时运不济”,中国公司频频崛起。对 HTC 来说,这些变化跟它都没有什么关系,除了一开始和谷歌合作还能引发一些关注,后来就越来越被边缘化。

2009年的时候,HTC 打出了“Quietly Brilliant”的标语。

这个含有一点东方哲学的标语好像一语成谶。后来 HTC 的声量越来越少,人们的关注也越来越少。2013年的时候 HTC 不再使用这句广告词。但提到 HTC,人们似乎更难联想到任何东西。或许联想到 VR 设备 Vive?这次收购并不包括 Vive 业务。以后 HTC 可能就只有 Vive 可供折腾了。

2012年去吉隆坡旅游,碰到 HTC 在商场办活动 

这几年 Android 阵营的变化,让谷歌应该是喜忧参半。喜的是,Android 成为主流之后,谷歌在移动互联网上已经有了绝对的话语权;忧的是,Android 阵营异常分裂,而且三星过于强大,甚至对谷歌产生了威胁。

谷歌对 HTC 的感情可能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我不知道为什么一开始谷歌会找 HTC 合作来推出第一款 Android 手机,也许是 HTC 相对容易合作。后来,谷歌和也 LG 等厂商在手机、Chromebook 上有合作,但 HTC 一直是谷歌重要的合作伙伴。

我猜想,谷歌也是想扶植 HTC 的,来一定程度上牵制三星。选择 HTC 一方面因为合作时间久,相互有一定默契;另外 HTC 体量虽小但也还有一定市场份额和用户基础。无奈 HTC 没能发展壮大。虽然谷歌的扶植力度并不是很大,但主要还是 HTC 自身没能做起来。

所以,现在谷歌干脆买来自己最需要的部门,亲自来做。

现在谷歌涉及硬件的产品也越来越多,Android 市场也需要一些三星之外的重磅产品来撑场面。之前谷歌自己设计、HTC 代工生产的 Pixel 口碑不错。谷歌从未公布销量,但肯定离“主流”还有很长的距离。

我记得很早的时候,有人说谷歌自己生产 Android 手机不对,这对其他 Android 厂商不公平,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进而影响 Android 整体的生态。当时谷歌的回应是,谷歌只是做出来告诉大家,Android 也可以做的这么好,并不是要和其他 Android 厂商去竞争。

时至今日,移动生态已经大不相同。之前 iOS 和 Android 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手机操作系统,谷歌可能需要担心手机公司倒向他们。现在已经是 iOS 和 Android 的天下。

Android 的市场份额已经远超 iOS,iPhone 仍然占据了更大比例的高端市场(或者说高价市场),包括市场份额和利润。Android 的高端市场又几乎都被三星占据。这应该是谷歌决定自己好好努力一把的原因。

最简单的计算:

按苹果2017年第二季度财报,苹果的营收是2156亿美元,其中 iPhone 收入占55%(第二季度还是 iPhone 销售最惨淡的季度)。苹果现在市值接近8000亿美元,这里面又有多少是因为 iPhone 带来的?如果谷歌也能有一款卖的差不多好的手机会怎样?

两年前,要说一款 Android 手机比 iPhone 好,很多人可能都不信。但现在有很多 Android 手机都已经做的和 iPhone 不相上下,不论是软件还是硬件。最大的差距在品牌。

这都意味着,有了完整的手机设计团队之后,谷歌完全有可能作出一款跟 iPhone 一样好的手机,再利用自己的品牌效应,让这款手机卖的也很好。当然,谷歌还缺乏一点卖产品的经验。

所以我认为谷歌在这个时候收购 HTC 是非常好的,这和它之前收购摩托罗拉性质完全不一样。那时候谷歌自己做手机的时机并不如现在那么成熟。那次收购主要还是因为专利,要为 Android 生态筑一到保护墙,而且没多久就卖给了联想。

这次谷歌收购了 HTC 手机相关的业务,要出手也没人会买了。所以谷歌只有两种选择:继续做标杆产品,树榜样,但不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或者好好做,更多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把销量看成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如果是前一种,谷歌不差钱,买来玩一玩也可以。但毕竟谷歌也有营收压力,而且这次收购真的是背负收入重任的谷歌来做,而不是 Alphabet 的其他部门。

最后总结一下的话,谷歌这次收购的外因是 Android 移动生态系统需要出现一个强大的竞争者,内因是做出一款主流 Android 手机就有巨大收益——而现在做出这样一款产品的可能性非常高。那么,就收购了回来做吧。我赌两年以后谷歌自有品牌的手机一定会成为苹果和三星都无法忽视的存在。

知乎就是中国的 YouTube

我不是来说服任何人的。

知乎和 YouTube,在大洋对岸都很难找到合适的对标公司。

从产品形态来说,知乎在美国有 Quora;YouTube 在中国有优酷土豆、爱奇艺和腾讯视频等一堆。但知乎对中国互联网的影响,远远大于 Quora 对美国互联网的影响;YouTube 和中国视频网站商业模式又不太一样,中国这些视频网站更像 Hulu 或者 Netflix 。

今天知乎宣布注册用户突破1亿。去年,知乎还公开过一个数据,用户平均使用时长是每天33分钟。按 YouTube 官方数据10亿用户每日观看10亿小时视频计算,YouTube 的用户使用时长是1个小时左右。但是看视频,总会比看文字为主的网站花更多时间。所以从用户使用时长看,知乎和 YouTube 都是“占用时间大户”。

而且,无论是中国人刷知乎还是全球其他地方的人看 YouTube,大多都是因为无聊,为了打发时间,而且主要是漫无目的的打发时间。无聊了看个电影,无聊了看本书,都属于有目的的打发时间,不算。

一个人无聊了不知道在网上做什么,如果是美国人,最有可能的是打开 YouTube;如果是中国人,最有可能的是打开知乎(淘宝可能紧随其后)。当然,这是在排除社交网络的情况下,下文会提到。

知乎蓝和 YouTube 红

知乎在中国能火起来有一定的必然性,最根源的是中国的网络社区文化。在知乎之前,中国有西伺胡同、猫扑、天涯和百度贴吧这些大型社区,网友会在这些社区里大量发帖回帖,产生大量的UGC。

美国是没有很强的基于UGC的文化的。美国一些论坛,比如早期的 Digg,现在的 Reddit,甚至科技圈的 Hacker News、Product Hunt 等等,用户生产内容,但大部分还是围绕某个链接,某一个新闻事件、产品之类的讨论。不像中文论坛那么“纯”用户生产内容。

纯用户生产内容比较多的,就是社交网络。在这方面,美国有 Twitter 和 Facebook,中国也有相似的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但知乎还没有那么强的社交属性,处在论坛和社交网络之间。知乎肯定是想慢慢走向社交网络的,比如最近上线的“想法”。毕竟社交网络价值更大。或者说“人”的价值比“内容”大。

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美国没有那么大型的论坛,而中国有。

我猜一种可能性是,美国互联网是慢慢发展起来的,从精英到民众的普及过程比较长,所以民众上网之前,精英已经创造了很多相对专业的内容了。所以民众更多利用精英发布的内容做文章,讨论已有的内容,而不是自己去创造。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更为迅速,精英们还没来得及创造内容,民众就等不及了,于是自己开始创造内容发起讨论。当然这不一定对。

所以说,要在美国找一个产品形态、用户需求、影响力都跟知乎在中国相当的公司,基本上任何时期都不存在。反过来,要在中国找这样一个 YouTube 的对标,也不存在。中国从来就没存在过这样的公司。

优酷土豆很早之前的产品形态跟 YouTube 类似,但用户规模和影响力远远不及 YouTube 在美国的影响力,这里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带宽。

等到优酷土豆这波公司做起来影响力的时候,他们的产品形态跟 YouTube 已经不一样了。这不是 UGC 或者 PGC 的差别,YouTube 发展几年之后 PGC 也成了主流,随便一个手机拍的内容观看的人很少,大部分还是专业机构或者个人在做。但中国视频公司的核心竞争在购买版权。也就是说,YouTube 和优酷土豆的核心内容都是专业人士制作的,不同点在于 YouTube 上是人家自愿上传的,优酷土豆上的是站方去买来传上去、或者自己做的。

另外一个角度:YouTube 几乎不用花钱买内容,而优酷土豆上的主流视频都是花了大价钱买来的。所以优酷土豆更像 Hulu 或者 Netflix。不过现在 YouTube 也有在内容上花更多钱的趋势,但还很早期。

综上所述,YouTube 在中国找不到对标公司。现在秒拍、快手、美拍等移动视频应用在产品形态上跟 YouTube 更相似,但影响力还是差一点。这几家加起来在中国的影响力可能跟 YouTube 在美国的影响力相当。

不过 YouTube 在美国的影响力也是受到威胁的,最大的威胁来自 Facebook。什么东西有了社交网络的加持,都可以变得很恐怖。

再说回到知乎。知乎面临的威胁来自微博、朋友圈,这都是早就存在的。新的威胁来自今日头条,但并不是特别严重。毕竟今日头条也是做内容的,用户量再大,也不是社交网络。内容的价值,不如人的价值。今日头条也想多做社交,但这一点上,我看还是知乎赢面更大。

在做社交这件事上,知乎有一个可以参考的对象,豆瓣。知乎得避免豆瓣犯的错误。但知乎要在社交上有大作为是不可能的,它最需要避免是猫扑和天涯犯的错,避免错过一个时代。

猫扑和天涯错过的是移动互联网,而现在对内容平台来说,最需要把握的是视频内容,尤其是移动端的视频。对现在看起来一切向好的知乎,这可能成为未来的隐患。

YouTube 在移动端做的也不算出彩,可别忘了它曾是 iPhone 的内置应用。不过有谷歌强大的 Android 生态护体,YouTube 短期大可高枕无忧。

洋洋洒洒那么多字,辛苦你看到这里。其实我只是说了一些自己对知乎和 YouTube 的看法,也不一定准确,更多是基于我自己的感觉。不知道放到知乎上会有多数赞同、多少反对、多少没有帮助。

差评和隐私

隐私在中国一直都不是一个特别敏感的话题。

记得很早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外媒一些关于用户隐私的报道,有的是账号被泄漏,但更多是用户行为被追踪之类。看外媒写的很起劲,有时候我也会翻译一些,或者自己写一点中文的。但无一例外,点击都出奇的低。后来碰到这类文章,我也很少关注了。

从我个人来说,我也不是一个特别注重隐私的人,尤其是在网络上。我很多账号密码都非常简单,当然在这些网站上,我被盗号了也无所谓。

关于我自己的用户行为,大多数时候我都是愿意被网站追踪的。原因很简单,我希望网站更了解我,从而给我提供更好的服务。对这个问题,外媒经常拿谷歌说事,但我特别相信谷歌,我相信这是一家不作恶的公司。所以我恨不得把自己的所有数据都给谷歌,更不会在意他追踪我的用户行为、搜索记录什么的。

很多人对不注重隐私,因为觉得自己那点“隐私”没有什么价值,根本不会被利用。我差不多也是这样想的。

但如果告诉对方,你隐私被泄漏后,是会被利用的,而且很有可能对你造成致命伤害。这个时候,很多人应该都是注重隐私保护的。

比如姓名电话被泄漏,可能会成为电话诈骗的对象。当然很多人觉得自己聪明,不会被骗,但事实真的没有那么简单。我都有两次差点被骗的经历,因为对方获得的信息太真实、太有针对性了。所以在当时的情境下,我根本没有产生一丝怀疑,直到进入“钱”的环节才发现不对劲,然后很快就识破了。其实回过头看,从那条短信、那个电话号码就应该知道是诈骗的。

电话诈骗可能还不够劲爆。但如果留一个差评、然后个人信息被识别出来(或者被平台泄漏),有时候真会招致杀生之祸。最近《潇湘晨报》就报道了一个因为在外卖平台留差评,被商家识别出来,然后被“打进”重症监护室的新闻。

电商、快递、外卖之类的隐私是最重要。这不同于你的上网行为,一个网站对你的行为再了解,一般也很难知道你现在住在哪里(相比来说,获取你身份证上的住址信息要简单的多)。但是电商、快递和外卖是知道你住在哪里的,这就可以直接对你的人身产生威胁——他们甚至不需要知道你真实姓名,只要能把住址对上就行。

在这种情况下,平台对用户的隐私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这些平台,匿名点评是标配。但是如果给差评,如果写明理由,又很容易被商家识别到,毕竟他们是和你打过交道的;如果给差评但没有理由,对商家似乎又不公平,容易被恶意刷差评。

解决这个问题,看来是门艺术。需要很高超的技巧,也需要很高明的技术。

Monica 给一家餐厅打了差评,老板找上门(Friends S04E09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延时发布,不让商家知道评论发布的具体日期,这会直接增加商家猜到答案的难度。但这仍然不够好:万一评论里有太多指向性信息,或者商家这段时间顾客很少,他们还是可以比较轻松的猜到。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点评先不对商家显示,只对平台方显示,平台从中想办法解决问题。解决完了,再把评论放出来。或者只放出星级,而不显示评论内容。

这种做法会加大平台的运营成本,而且碰到极端商家,平台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通常会做出极端举动的商家,都是小商家,反正没有什么好失去的,而且做事往往不考虑后果。“我就想弄死那个给差评的人,我不在乎被平台封杀。”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当然,这还得排除平台会故意泄漏客户隐私这件事。如果平台数据管理比较松,很有可能一些本来不应该有权力看到数据的人,看到了数据,然后泄漏给了别人。

这个时候,与其相信人,不如相信机器。就好像大部分网站的密码,都不是明文存储的,权限再高,也看不到用户密码。

也许以后可以通过机器,来避免因为差评而遭到人身威胁的情况发生。我相信谷歌,我愿意把个人信息都给它,但我信的是这家公司,而不是这家公司的每一名员工;我相信的是谷歌会对我的信息加密,而不是谷歌每个人都能看到我的信息,但他们道德准则很高,所以不会泄漏。

我也因为对方知道我的住址而在想给差评、想投诉的时候手软过。我害怕给了差评,会被对方识别出来;做了投诉会被客服部门出卖(我对那家公司也不怎么信任)。

希望有一天所有人在点评的时候都可以 follow your heart。

我所不能理解的天佑和他的粉丝

天佑也是火了很久,火到《纽约时报》都去采访报道他了。

说实话,我觉得《纽约时报》有点后知后觉了。国内媒体关注天佑,至少比他们早两年。《GQ》差不多正好是在去年这个时候,出了一篇写天佑的深度报道。那篇报道我拖了很久才看完,但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我原本就觉得天佑是那样的人,看了之后发现果然如此。

但是,虽然我对天佑对喊麦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我始终无法理解这种文化——或者说,我知道社会底层青年有自己的苦恼,天佑能暂时帮他们解脱,但我无法产生任何共鸣。

对此,最直接的解释就是,因为我没有相似的经历,所以我无法理解那种生活。

任何一项主打感情的生意,共鸣都是最重要的。天佑只有让粉丝产生共鸣,才能获得他们的支持,自己才能火起来,然后开始吸金。直播的打赏大户,是喜欢炫富的人,他们打赏是显示自己的地位、是追求刺激,而最刺激的、最能凸显自己地位的当然是给最火的主播打赏。

直播很像游戏,免费玩家是游戏制作人提供给付费玩家的功能之一。但直播比游戏更甚,主播也是付费玩家的功能。你打赏金额高,不仅能藐视其他观众,还能指挥主播唱歌、喊麦、表演。

当然天佑这个级别的主播已经不会随便让人指挥,但打赏高,能和天佑称兄道弟,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这种身份,应该比随便指挥主播更让人满足。

因为这会让人产生一种幻觉,好像我跟他关系好是因为我们志趣相投,这比单纯的靠钱要高级多了。但我觉得,如果停止打赏,双方没有了利益关系,主播应该很快就会对曾经的打赏大户冷淡下来。毕竟人家是把直播当成一门生意来做的,做生意就是谈钱,而不是谈感情。所以“志趣相投”只是一种幻觉。

可以说,我对直播、对打赏,都是有一定理解的。但我也不是土豪,也没有经历过有钱人的生活。

我所不能理解的,就是天佑的那些“屌丝粉丝”,那些一个月挣两三千块钱,但会拿出一大笔钱给天佑打赏,死心塌地跟随天佑的粉丝。或许他们视天佑为大哥,能为自己出头,所以会不遗余力的去支持他。自己在生活里受了委屈,大哥为自己报仇。

他们的这种心理我可以理解,但这种做法对改善自己的生活真的有帮助吗?也许他们根本不在乎提升自己,他们觉得自己过的不好,都是社会的错。他们的生活状态,可能就是“得过且过”和“自暴自弃”,但生活目标却是“出人头地”——天佑帮他们实现了。

这些人的爱情观大概就是这样(完全可以按字面理解):

他有1000万,只会给你100万;而我只有1000块,但我会全部给你。所以我更爱你,所以你应该选择我,所以你选择他就是拜金。

想想有点可悲。因为我无法真正体会他们的心情,我会觉得他们有点不可理喻。但这可能有点“何不食肉糜”了,也许在那样的生活状态下,那才是正常的思维状态。再说,我何尝又不是懂得很多道理,但仍然不会那样去做呢?

如果没有天佑、没有直播,不知道这些人的情绪出口会是在哪里。也许是网游?也许更有可能接触到毒品?或者刷今日头条

从这个角度来说,天佑对他们还是有积极作用的。至少他们看到了一个跟自己有相似经历的人也能成功,只是他们不知道除了有相似的经历,天佑跟他们的不同以及天佑取得成功付出的努力。

至少天佑是真实的,而不是某个朋友嘴里的某个朋友。天佑的出名,天佑的每一步,也是带着他们走向更大更丰富的世界。

MC Hotdog 的磁带

记得我念初中的时候,流传过一盘 MC Hotdog 的磁带。大部分也是表达抱怨和不满,对老师、对家长、对女人。歌里有挣扎,有努力,也有自暴自弃。

也许他们喜欢天佑,跟我当年喜欢 MC Hotdog 一样。

我也不喜欢今日头条

在网上说不喜欢今日头条的人很多,所以标题里我加了一个“也”。

我没有正经用过今日头条,但从有限的使用体验和媒体报道里,对今日头条的大概情况还是了解的。我不喜欢今日头条原因是,这款应用没有在产品功能上做到极致,但在不该做的事情上做到了极致。

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应用(甚至所有东西)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帮人节省时间的,一类是帮人浪费时间的。

第一类应用里,作用最直接的就是工具类,比如计算机。但也有很多应用帮你节省时间的不是那么明显,比如一些学习类的应用,你学习了知识,就可以在其他事情上节省下时间来。

第二类应用里,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游戏类应用,另外比如视频类应用也可以归到这一类里。通常人们在这些应用里浪费了时间,同时获得了身心上的愉悦。

但凡事无绝对,有一些应用介于两者之间,比如新闻类应用、社交类应用等等。社交网络让我们在联系人这件事情上节省了时间,但是信息流、朋友圈这种东西,又可以让我们消磨时间。

新闻类应用也一样。重大硬新闻,是在帮我们节省时间——让我们更方便的和世界连接到一起,拓宽视野,更好的理解世界,从而更好的过自己的生活。人毕竟都是社会动物。还有一部分花边新闻,是让人消磨时间的,看这些新闻对我们的生活没什么直接作用,但会让人开心。人毕竟不是机器,活的心情好也很重要。

暗淡蓝点(Pale Blue Dot),一张由旅行者1号拍摄的著名地球照片(来源:NASA/JPL

其实用内容类应用替代新闻类应用也讲的通。内容可以包括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帮人们提高效率也可以让人们消磨时间的。今日头条也属于这个分类。

今日头条最的最好的是内容推荐,但错也错在这里:它的内容不足够好也不足够多,所以大部分内容都不应该被推荐。

这里我对“好”的定义可以分为两极,一极就是价值高的内容,帮人节省时间的那一类;另一类就是娱乐性强内容,帮人消磨时间的那一类。

高价值的内容本来就不多,要求今日头条给用户推重大硬新闻或者学习材料、纪录片之类的,不现实。人们消费内容也需要调节。但今日头条连娱乐性的内容也做的不够好,而且它的推荐机制很容易让人往娱乐性一条路上走到底,越来越娱乐性——简单说,就是会偏向黄赌毒这类内容,这类内容也能让人消磨时间,但对人有害。

那毒品来形容今日头条有些过分,但它们的确有相似。

上面说了,人都是想活的开心的。做很多事可以让人爽,但没有什么能比得过毒品。最能让人获得快感的内容,恐怕就是色情内容了。今日头条不会给人推荐色情内容,但当人们在上面消费了大量垃圾内容,又得不到满足之后,很多人的出口就会变成去找色情内容。

当然,今日头条上也并不都是打色情擦边球的内容,我用色情内容也只是打个比分。核心就是,如果你有不好的习惯、爱好,今日头条会不断培养你的这种习惯,让你走向不良的极端。

(补一句,成年人看成人内容也没什么错。但我觉得想看就直接去看,比看一些擦边的内容,浪费了大把时间,自己却还是“欲求不满”,要好得多。)

最后再说一下今日头条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前面我已经提到,一个是内容推荐机制,另一个是今日头条没有那么多的好内容。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今日头条大部分内容都不是出自专业内容生产者(高价值内容和娱乐性内容都是越专业的人做出来越好),而是普通人。说的好听他们可能都是唯流量导向,说的难听点,他们自己根本没有价值判断,甚至心怀恶意。在今日头条的推荐体系下,这类人活得如鱼得水;今日头条和他们也算唇齿相依吧。

这里又可以带一句快手。快手上那些博眼球的内容,有的是比较夸张或者搞笑,但能比得上一部电影带给人的快感和满足吗?

低俗的东西不是不能有,人也要调节,但是太多了,就不好。因为我低俗,你就拼命给我推荐更低俗的内容,那就是作恶。上面这句话用今日头条的口号喊出来就是“你关心的,才是头条”。所以,我不喜欢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