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到《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文章,写的是游戏角色的配音演员。这些人算是演艺界和科技界的“跨界”人才,但是其实更像是在两边的“边缘人”。
演艺界的边缘人我不是很熟悉,科技界其实有很多类似的边缘人。他们不是任何一个科技产品的核心(核心通常都是程序员),但缺了他们,用户的体验就会不一样。
用“造人”来打个比方的话,程序员让人有了脑子,但骨头、肌肉、五官和感觉等等,都需要其他人来帮助实现。这些人可能是产品经理、销售顾问、市场专员、人力资源等等,他们也是核心的一部分。但边缘人,充当的角色可能更像是一个人的指甲、睫毛、头发之类,重要程度没那么高,但如果少了这些,这个人也不完整。
游戏角色的配音演员是我之前根本没有想到的一个职业。根据《华盛顿邮报》的报道,这些配音演员也会去给电视剧、电影配音,因为光给游戏角色配音赚不到什么钱。
但除了游戏配音演员之外,还有很多我们很熟悉的互联网边缘人。比如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直播平台的监控人员等等,这些人的一大特点就是他们更多是付出体力劳动、可替代性强,而且收入较低。
去年年底的时候,凤凰科技的年终总结就采访了好几位互联网的边缘人,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地图信息采集员、主播、家政阿姨等等。
其实媒体对这些人的报道也并不少,通常都是为了让读者看到互联网的另一面。但真正要提高这些人的生活水平,目前好像还没有更好的方法。
也许读者会同情这些边缘人,但每次快递涨价、滴滴提价的时候,网上又都是一片批评和抱怨的声音。就算要企业来承担更多成本,这也是不现实的,因为企业承担的成本最终也都会体现到消费者身上。
《华盛顿邮报》介绍说,配音演员如果想从游戏公司赚到更多的钱,最简单的方法是把游戏当成电影来做。很多演员从一部电影拿的钱并不是固定片酬,而是固定片酬加上授权费,这部分费用会随着电影上映、发行DVD、被视频网站搬上网等等环节而累加。这是电影行业的规则。
如果在游戏行业,配音演员按授权来收费,那么程序员也可以。这就完全颠覆了游戏行业的规则。
有意思的是,在中国很多互联网公司和为其服务的边缘人的关系,倒是更像好莱坞片厂跟演员:边缘人往往是拿分成。不同的是,互联网边缘人的收入直接和每次劳动挂钩,没有办法通过一次劳动带来多次收入。
但有一种还没有被广泛报道的边缘人可以接近做到一次劳动多次收入,那就是 Airbnb 这类短租平台的房主。只要把房间整理出来,挂到网上,接下来每次打扫、换洗给客人准备的用具成本就相对低很多。不像快递员,不送货就完全没有提成收入。
我最近一次住的 Airbnb 房间(用全景相机拍摄)
随着依靠互联网发展起来的共享经济模式进入到更多行业,社会上出现越来越多的互联网边缘人,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参与到互联网的发展当中。
我想这应该是一件好事,因为这些边缘人虽然收入很低,但也许比起之前找不到工作还是要好一些。不过因为他们从事的多为体力劳动,很可能也是未来非常容易被科技产品所替代的——比如无人机送货就可能替代快递员和外卖员、自动驾驶汽车就可能替代网约车司机。现在电脑完全可以做出比现实更加逼真的画面,随着人工智能在语音合成上的进步,配音演员也会遭到淘汰。
科技创造了就业,同时也在冲击就业市场。最佳的应对策略,就是更加深度的参与其中(科技公司也应该为边缘人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或者充分利用互联网,而不是做一个边缘人被互联网所“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