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评和隐私

隐私在中国一直都不是一个特别敏感的话题。

记得很早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外媒一些关于用户隐私的报道,有的是账号被泄漏,但更多是用户行为被追踪之类。看外媒写的很起劲,有时候我也会翻译一些,或者自己写一点中文的。但无一例外,点击都出奇的低。后来碰到这类文章,我也很少关注了。

从我个人来说,我也不是一个特别注重隐私的人,尤其是在网络上。我很多账号密码都非常简单,当然在这些网站上,我被盗号了也无所谓。

关于我自己的用户行为,大多数时候我都是愿意被网站追踪的。原因很简单,我希望网站更了解我,从而给我提供更好的服务。对这个问题,外媒经常拿谷歌说事,但我特别相信谷歌,我相信这是一家不作恶的公司。所以我恨不得把自己的所有数据都给谷歌,更不会在意他追踪我的用户行为、搜索记录什么的。

很多人对不注重隐私,因为觉得自己那点“隐私”没有什么价值,根本不会被利用。我差不多也是这样想的。

但如果告诉对方,你隐私被泄漏后,是会被利用的,而且很有可能对你造成致命伤害。这个时候,很多人应该都是注重隐私保护的。

比如姓名电话被泄漏,可能会成为电话诈骗的对象。当然很多人觉得自己聪明,不会被骗,但事实真的没有那么简单。我都有两次差点被骗的经历,因为对方获得的信息太真实、太有针对性了。所以在当时的情境下,我根本没有产生一丝怀疑,直到进入“钱”的环节才发现不对劲,然后很快就识破了。其实回过头看,从那条短信、那个电话号码就应该知道是诈骗的。

电话诈骗可能还不够劲爆。但如果留一个差评、然后个人信息被识别出来(或者被平台泄漏),有时候真会招致杀生之祸。最近《潇湘晨报》就报道了一个因为在外卖平台留差评,被商家识别出来,然后被“打进”重症监护室的新闻。

电商、快递、外卖之类的隐私是最重要。这不同于你的上网行为,一个网站对你的行为再了解,一般也很难知道你现在住在哪里(相比来说,获取你身份证上的住址信息要简单的多)。但是电商、快递和外卖是知道你住在哪里的,这就可以直接对你的人身产生威胁——他们甚至不需要知道你真实姓名,只要能把住址对上就行。

在这种情况下,平台对用户的隐私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这些平台,匿名点评是标配。但是如果给差评,如果写明理由,又很容易被商家识别到,毕竟他们是和你打过交道的;如果给差评但没有理由,对商家似乎又不公平,容易被恶意刷差评。

解决这个问题,看来是门艺术。需要很高超的技巧,也需要很高明的技术。

Monica 给一家餐厅打了差评,老板找上门(Friends S04E09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延时发布,不让商家知道评论发布的具体日期,这会直接增加商家猜到答案的难度。但这仍然不够好:万一评论里有太多指向性信息,或者商家这段时间顾客很少,他们还是可以比较轻松的猜到。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点评先不对商家显示,只对平台方显示,平台从中想办法解决问题。解决完了,再把评论放出来。或者只放出星级,而不显示评论内容。

这种做法会加大平台的运营成本,而且碰到极端商家,平台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通常会做出极端举动的商家,都是小商家,反正没有什么好失去的,而且做事往往不考虑后果。“我就想弄死那个给差评的人,我不在乎被平台封杀。”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当然,这还得排除平台会故意泄漏客户隐私这件事。如果平台数据管理比较松,很有可能一些本来不应该有权力看到数据的人,看到了数据,然后泄漏给了别人。

这个时候,与其相信人,不如相信机器。就好像大部分网站的密码,都不是明文存储的,权限再高,也看不到用户密码。

也许以后可以通过机器,来避免因为差评而遭到人身威胁的情况发生。我相信谷歌,我愿意把个人信息都给它,但我信的是这家公司,而不是这家公司的每一名员工;我相信的是谷歌会对我的信息加密,而不是谷歌每个人都能看到我的信息,但他们道德准则很高,所以不会泄漏。

我也因为对方知道我的住址而在想给差评、想投诉的时候手软过。我害怕给了差评,会被对方识别出来;做了投诉会被客服部门出卖(我对那家公司也不怎么信任)。

希望有一天所有人在点评的时候都可以 follow your heart。

我所不能理解的天佑和他的粉丝

天佑也是火了很久,火到《纽约时报》都去采访报道他了。

说实话,我觉得《纽约时报》有点后知后觉了。国内媒体关注天佑,至少比他们早两年。《GQ》差不多正好是在去年这个时候,出了一篇写天佑的深度报道。那篇报道我拖了很久才看完,但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我原本就觉得天佑是那样的人,看了之后发现果然如此。

但是,虽然我对天佑对喊麦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我始终无法理解这种文化——或者说,我知道社会底层青年有自己的苦恼,天佑能暂时帮他们解脱,但我无法产生任何共鸣。

对此,最直接的解释就是,因为我没有相似的经历,所以我无法理解那种生活。

任何一项主打感情的生意,共鸣都是最重要的。天佑只有让粉丝产生共鸣,才能获得他们的支持,自己才能火起来,然后开始吸金。直播的打赏大户,是喜欢炫富的人,他们打赏是显示自己的地位、是追求刺激,而最刺激的、最能凸显自己地位的当然是给最火的主播打赏。

直播很像游戏,免费玩家是游戏制作人提供给付费玩家的功能之一。但直播比游戏更甚,主播也是付费玩家的功能。你打赏金额高,不仅能藐视其他观众,还能指挥主播唱歌、喊麦、表演。

当然天佑这个级别的主播已经不会随便让人指挥,但打赏高,能和天佑称兄道弟,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这种身份,应该比随便指挥主播更让人满足。

因为这会让人产生一种幻觉,好像我跟他关系好是因为我们志趣相投,这比单纯的靠钱要高级多了。但我觉得,如果停止打赏,双方没有了利益关系,主播应该很快就会对曾经的打赏大户冷淡下来。毕竟人家是把直播当成一门生意来做的,做生意就是谈钱,而不是谈感情。所以“志趣相投”只是一种幻觉。

可以说,我对直播、对打赏,都是有一定理解的。但我也不是土豪,也没有经历过有钱人的生活。

我所不能理解的,就是天佑的那些“屌丝粉丝”,那些一个月挣两三千块钱,但会拿出一大笔钱给天佑打赏,死心塌地跟随天佑的粉丝。或许他们视天佑为大哥,能为自己出头,所以会不遗余力的去支持他。自己在生活里受了委屈,大哥为自己报仇。

他们的这种心理我可以理解,但这种做法对改善自己的生活真的有帮助吗?也许他们根本不在乎提升自己,他们觉得自己过的不好,都是社会的错。他们的生活状态,可能就是“得过且过”和“自暴自弃”,但生活目标却是“出人头地”——天佑帮他们实现了。

这些人的爱情观大概就是这样(完全可以按字面理解):

他有1000万,只会给你100万;而我只有1000块,但我会全部给你。所以我更爱你,所以你应该选择我,所以你选择他就是拜金。

想想有点可悲。因为我无法真正体会他们的心情,我会觉得他们有点不可理喻。但这可能有点“何不食肉糜”了,也许在那样的生活状态下,那才是正常的思维状态。再说,我何尝又不是懂得很多道理,但仍然不会那样去做呢?

如果没有天佑、没有直播,不知道这些人的情绪出口会是在哪里。也许是网游?也许更有可能接触到毒品?或者刷今日头条

从这个角度来说,天佑对他们还是有积极作用的。至少他们看到了一个跟自己有相似经历的人也能成功,只是他们不知道除了有相似的经历,天佑跟他们的不同以及天佑取得成功付出的努力。

至少天佑是真实的,而不是某个朋友嘴里的某个朋友。天佑的出名,天佑的每一步,也是带着他们走向更大更丰富的世界。

MC Hotdog 的磁带

记得我念初中的时候,流传过一盘 MC Hotdog 的磁带。大部分也是表达抱怨和不满,对老师、对家长、对女人。歌里有挣扎,有努力,也有自暴自弃。

也许他们喜欢天佑,跟我当年喜欢 MC Hotdog 一样。

我也不喜欢今日头条

在网上说不喜欢今日头条的人很多,所以标题里我加了一个“也”。

我没有正经用过今日头条,但从有限的使用体验和媒体报道里,对今日头条的大概情况还是了解的。我不喜欢今日头条原因是,这款应用没有在产品功能上做到极致,但在不该做的事情上做到了极致。

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应用(甚至所有东西)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帮人节省时间的,一类是帮人浪费时间的。

第一类应用里,作用最直接的就是工具类,比如计算机。但也有很多应用帮你节省时间的不是那么明显,比如一些学习类的应用,你学习了知识,就可以在其他事情上节省下时间来。

第二类应用里,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游戏类应用,另外比如视频类应用也可以归到这一类里。通常人们在这些应用里浪费了时间,同时获得了身心上的愉悦。

但凡事无绝对,有一些应用介于两者之间,比如新闻类应用、社交类应用等等。社交网络让我们在联系人这件事情上节省了时间,但是信息流、朋友圈这种东西,又可以让我们消磨时间。

新闻类应用也一样。重大硬新闻,是在帮我们节省时间——让我们更方便的和世界连接到一起,拓宽视野,更好的理解世界,从而更好的过自己的生活。人毕竟都是社会动物。还有一部分花边新闻,是让人消磨时间的,看这些新闻对我们的生活没什么直接作用,但会让人开心。人毕竟不是机器,活的心情好也很重要。

暗淡蓝点(Pale Blue Dot),一张由旅行者1号拍摄的著名地球照片(来源:NASA/JPL

其实用内容类应用替代新闻类应用也讲的通。内容可以包括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帮人们提高效率也可以让人们消磨时间的。今日头条也属于这个分类。

今日头条最的最好的是内容推荐,但错也错在这里:它的内容不足够好也不足够多,所以大部分内容都不应该被推荐。

这里我对“好”的定义可以分为两极,一极就是价值高的内容,帮人节省时间的那一类;另一类就是娱乐性强内容,帮人消磨时间的那一类。

高价值的内容本来就不多,要求今日头条给用户推重大硬新闻或者学习材料、纪录片之类的,不现实。人们消费内容也需要调节。但今日头条连娱乐性的内容也做的不够好,而且它的推荐机制很容易让人往娱乐性一条路上走到底,越来越娱乐性——简单说,就是会偏向黄赌毒这类内容,这类内容也能让人消磨时间,但对人有害。

那毒品来形容今日头条有些过分,但它们的确有相似。

上面说了,人都是想活的开心的。做很多事可以让人爽,但没有什么能比得过毒品。最能让人获得快感的内容,恐怕就是色情内容了。今日头条不会给人推荐色情内容,但当人们在上面消费了大量垃圾内容,又得不到满足之后,很多人的出口就会变成去找色情内容。

当然,今日头条上也并不都是打色情擦边球的内容,我用色情内容也只是打个比分。核心就是,如果你有不好的习惯、爱好,今日头条会不断培养你的这种习惯,让你走向不良的极端。

(补一句,成年人看成人内容也没什么错。但我觉得想看就直接去看,比看一些擦边的内容,浪费了大把时间,自己却还是“欲求不满”,要好得多。)

最后再说一下今日头条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前面我已经提到,一个是内容推荐机制,另一个是今日头条没有那么多的好内容。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今日头条大部分内容都不是出自专业内容生产者(高价值内容和娱乐性内容都是越专业的人做出来越好),而是普通人。说的好听他们可能都是唯流量导向,说的难听点,他们自己根本没有价值判断,甚至心怀恶意。在今日头条的推荐体系下,这类人活得如鱼得水;今日头条和他们也算唇齿相依吧。

这里又可以带一句快手。快手上那些博眼球的内容,有的是比较夸张或者搞笑,但能比得上一部电影带给人的快感和满足吗?

低俗的东西不是不能有,人也要调节,但是太多了,就不好。因为我低俗,你就拼命给我推荐更低俗的内容,那就是作恶。上面这句话用今日头条的口号喊出来就是“你关心的,才是头条”。所以,我不喜欢今日头条。

Wi-Fi 社交网络

你还记得自己第一个网名是什么吗?

你还记得自己第一个网名是用在什么地方吗?

我第一个网名是 Bluesmile,是用在一个网络论坛上。现在已经完全忘记当时为什么要起这个网名了。后来我不再上那个论坛了,就再也没有用过这个网名。在这之后我就没有第二个网名了。

很多人回忆起自己曾经用过的网名,恐怕都会有些尴尬。大部分人的第一个网名可能都是在QQ上用的。当年典型的匿名社交应用,如果用真名,反倒显得另类了。如今在网络上,用真名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微信,大部分白领都习惯使用真实姓名。

但要是哪里都用真名的话,真是太没有创意了。

还好,有一个跟网络密切相关的地方,可以任由你发挥创意。那就是 Wi-Fi 的名称,专业术语叫 SSID(Service Set Identifier,服务集标识符)。

这是我写文章的时候电脑上搜到的 Wi-Fi

最无趣的 Wi-Fi 名称就是路由器默认的名称了。其次就是用单位名称来做 Wi-Fi 的名称,最多区分一下一个给员工用,一个给访客用。这大部分是出于方便的考虑,实在是缺乏创意。

比如上面我连着的那个Wi-Fi 名称就很无趣。但密码稍微有点意思,是HKPYYTGRNF(首字母)。倒是比较符合这个机构的性质:教育培训机构嘛。

网上随便搜一搜,就能看到很多围绕 Wi-Fi 名称诞生的创意。

在果壳网的一个帖子里,用户 水块 就说,自己的 Wi-Fi 名称叫 Pi,密码是3141592653;用户 克莱因节操瓶 的 Wi-Fi 叫做 ERROR,这个网络就可以称为 Network ERROR,很有极客风格。

除了简单的创意,Wi-Fi 名称更多时候是用来交流的。同样是果壳网的那个帖子里,用户 爱画画的潘潘达 说看到过一个 Wi-Fi 名称叫 “单身男求交往”,没有密码,连接之后会弹出联系方式;用户 name_void 说自己在图书馆靠近厕所的地方,搜到过一个叫做“我在三楼男厕给我纸”的 Wi-Fi。

不过在“Wi-Fi 社交网络”里,其中很主流的一种就是:这是我的Wi-Fi,不给你免费用。

为了传递这样的信息,一些人会很调皮,把 Wi-Fi 名称设为“给我摸一下胸就给你连”,或者“约吗?”,然后密码是 yuenimei(这两条来自豆瓣一刻帖子:那些丧心病狂的WIFI名字);一些人会很傲娇,设为“我有Wi-Fi你没有”,“你搜得到这个Wi-Fi但你连不上”这种类型;还有一些人则戾气较重,会设为“蹭网死全家”这种。

《纽约时报》也报道了这种用 Wi-Fi 名称来体现个性特点的现象。只要你是一个有个性的人,真是没什么能阻挡你的。笔名、网名、Wi-Fi名,以后可能还有你私人AI助理的名字,都有可能被人玩坏。

我在某一次大型活动上看到过一个很有创意的 Wi-Fi 名称。

一般大会的时候人们都很需要 Wi-Fi,展商都会把公司或者产品名字设成 Wi-Fi 名称来增加一点知名度。但我看到的 Wi-Fi 名称是 “#广告位招租”。因为前面加了一个特殊字符,这个 Wi-Fi 热点排在最上面。当时我没能连上,但可能连上之后,就跟上面“单身男求交往”一样,会有弹窗,搞不好还有个竞价排名系统。

有的人会在起公司名、起微信名的时候考虑到在目录、通讯录里的排名,这个人用到了 Wi-Fi 名称上。在当时的场景下,也算是很有想法了。

我自己是个没什么创意的人(否则也不会就只有过一个网名了,哈哈)。我家的 Wi-Fi 用的就是名字,一个家人用,一个给朋友来玩的时候用。两个 Wi-Fi 密码前面一样,家人用的最后加了三个数字110。另外我还有一个可以自由访问国外网站的路由器,这个 Wi-Fi 就很直接的设成了 FREEDOM,密码则是一句脏话。

无人货架 vs 街角小店

美国人最讨厌的创业公司出炉了,是一家做无人值守货架的公司。

这家做无人货架的公司叫 Bodega,就是在写字楼、健身房之类的地方,放一个货架,上面有各种东西(以食品为主),用户直接拿了然后用手机付款即可。跟中国现在很火的无人货架非常相似。

围绕中国的无人货架创业公司的争议主要在商业模式上,但美国这家公司引发的争议,焦点在这家公司的名字和要颠覆的行业上。

通常一家科技公司说自己要颠覆什么,大家都是拍手称快的。但这次,完全相反。因为它要颠覆的街角小店,是很多美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果要说 Bodega 做错了什么,可以归结为两点:名字没起好、阐述颠覆概念的时候忽视了人们的感情因素。

这家公司的名字 Bodega 有很多意思,可以是一种猫——这家公司的 Logo 就是一只猫;也可以值杂货店,尤其是那些街角、弄堂口一对老夫妻开的小店—— 而《Fast Company》的报道的标题就是:两位前谷歌员工创立的 Bodega 将会让街角的夫妻小店消失(Two Ex-Googlers Want To Make Bodegas And Mom-And-Pop Corner Stores Obsolete)。

《Fast Company》的文章和这样的标题,一下子点燃了美国人的怒火。很多人在 Twitter 等社交媒体上表达自己的不满,其中主要集中在他们对街角小店很有感情,所以对一个会让这些小店难以为继的新商业模式自然充满敌意。况且,这家公司还堂而皇之打出了这样的口号,用了这样名字。

美国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和科技媒体,都跟进报道了这件事,并且大部分重点都在报道这家公司有多无耻、多令人讨厌。

科技新闻聚合网站 Techmeme 收集到的关于 Bodega 的新闻(网页截图)

为什么一家做无人货架的公司会引发美国人的集体不满呢?这里可能要涉及一定的美国文化,我并不是完全了解,但大概可以想象。

我小时候,家门口有一家小店。我没什么零花钱,很少去买东西,最多帮家里去打个酱油。但住在那一片的人都把小店的老板当邻居看,虽然不常买东西,大家关系都很好,没事都一起聊个天什么的。

那家店大概开了10年左右吧,直到我念初中。随着我老家小镇发展的越来越快,很少有一个地方10年不变样了。我搬家了,那家小店也消失了,跟它一起消失的还有附近的小餐馆、理发店、修鞋铺等等。同时,人与人之间那种“社区”的感觉也消失了,越来越多人连对门住着的是谁都不知道,更不会去关心什么小店了。

(其实现在我家附近也有一家小店,但我从没去买过东西,对开店的老头老太毫无了解。倒是我妈妈每次路过都会跟他们打个招呼,但也几乎没有去买过东西。)

可能很多80后都会有跟我一样的经历和体验。现在很多大城市里的年轻人喜欢7-11、全家、罗森等便利店,但主要感情都是对这家店,不是对开店的人。而且,他们对一家便利店的感情仅限于这家店为自己提供了便利。一旦有其他便利店能提供更优惠的价格、更方便的位置、更体贴的服务,这些人会毫不犹豫的换一家店。

上面说这么多,我都是想尽力去体会美国人对 Bodega 无人货架的愤怒之情从何而来。

美国早已过了高速发展期,大城市的规模、形态都已经基本没什么变化,一家街角小店,完全有可能在一个地方开上二、三十年。如果你一直住在附近,每天路过,又经常去那家店买点东西,你一定会跟店主成为好朋友。这个时候,这家店带给你的就不仅仅是便利性,而是真的有感情。

正如《Fast Company》文章标题里写的,这些小店是“妈妈爸爸开的街角小店(Mom-And-Pop Corner Stores)”,这是一个多么有感情的称呼,店主就像你的爸爸妈妈一样,关心你的生活,了解你喜欢买什么东西。

你早上走进一家小店,店主就会拿出你喜欢的面包;晚上你再路过,他又会跟你简单聊几句,关心你一天的工作和心情,然后给你拿一盒鸭脖或者薯片。要是一个人想要让这家店关门,你肯定对他不会有任何好感。

另外,美国很多开小店的都是移民。他们在美国没有太多谋生之道,只能开个小店。只要服务不太差,一般都能养活一家人。如果 Bodega 把这些小店“赶尽杀绝”,那么很多移民会因此失业。现在美国对移民可以说越来越不友好,移民人群也越来越不满,Bodega 也算是撞到了枪口上。

面对人们如此激烈的反应,Bodega 的联合创始人 Paul McDonald 很快澄清说,他们并不是想取代街角的小店,只是想为人们提供更多选择。

现在还很难说 Bodega 的意外走红对他们来说是不是好事,说不定这种知名度对这家公司接下来融资、寻找商业合作伙伴还能起到正面的作用。(人们嘴上反对归嘴上反对,如果真的货物种类丰富价格便宜又方便购买的话。。。)

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马上想到了另外一家公司:亚马逊。最初,亚马逊在网上卖书,让很多小书店难以生存下去。我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想必很多爱书之人在当时对亚马逊是很不满的。现在喜欢看书的人,大部分应该都非常喜欢亚马逊。

现在的亚马逊不仅仅是卖书了,什么都卖。在一些城市,亚马逊还提供当天送达服务。如果未来物流再提升一步(无人机送货什么的),很多生活用品可以1小时内送达,同时亚马逊再进入到送餐领域,这或许才是对街角小店的致命一击吧。

想到亚马逊,我又想到中国电商现在真是比美国发达了。

不仅如此,中国很多互联网服务都已经开始走在了美国前面,比如无人货架。早就有中国公司做了,而且最近几个月,已经成为了新的风口,成了中国最火的一类创业公司。(钛媒体今天还正好写了一篇报道:资本狂赌下一个“美团”,无人货架疯狂“圈地”

但是在中国,似乎没有人关心过这类公司会不会把街角小店逼到绝境。这并不是中国人更冷血。只不过像我前面写的,在中国目前的发展状态下,大城市里街角小店不多;很多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年轻人,对街角小店也没有什么感情。

可能正是因为中国没有这样的包袱,才能完成跨越式发展,无人货架才能很快在各个写字楼里流行起来。微信和支付宝才能让中国直接从现金时代进入到了电子支付时代,跨过了刷卡时代。

最后再多说一句吧,现在不论中国还是美国,基本上都是一个效率优先的社会。人们追求效率,追求快,对感情肯定会更加淡漠,毕竟感情是要慢慢培养的。

也许只有到足够富足了,生活节奏慢下来,不再去追求什么了,我们才能真正的享受生活吧。

关于名称和头像

头像一条培根?

英国有一名科学家也叫培根,他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关于这句话,有很多考证。

这句话的原文是拉丁语 scientia potentia est,翻译成英文就是 knowledge is power,所以中文也可以译作“知识就是权力”。

虽然现在普遍认为这句话是培根说的,但无论在培根的英文著作还是拉丁文著作里,都找不到这句话的原文。

在培根的著作里,最接近的是用拉丁文写的 “ipsa scientia potestas est”,翻译过来应该是:知识它就是力量(knowledge itself is power)。而原文 “scientia potentia est” 最早出现在托马斯·霍布斯的一部著作里。霍布斯是英国政治家,他年轻的时候当过培根的秘书。后来不知道怎么,这句话就成了培根说过最知名的一句话了。

但其实,早在公元7世纪就有人表达过“知识就是力量”这个意思了。根据公元10世纪一本书上的记载,656年至661年间统治阿拉伯帝国的阿里·本·阿比·塔利卜说过:

知识就是力量,而且它能带来人们的服从。一个有知识的人,在他活着的时候,可以让人们服从并追随他,而且在他死后,也能得到人们的夸奖和崇敬。记住,知识是一种统治工具,而财富是我们掌握知识的目的。(原文是拉丁文,这段中文是我从英文翻译过来的)

即便在培根之后,也有一些名人说过类似的话。比如美国文学家爱默生在他1870年的一篇散文里就说过:

技巧来自实践;而知识则来自于睁大眼睛观察和双手的努力工作;没有知识,就没有权力。(原文是英文,我自己翻译的)

爱默生这句话里,流传最广是第一句——“技巧来自实践”。

你看,为了考究“知识就是力量”,仅仅是查维基百科,就可以了解那么多新的东西。我想,这也属于知识的一部分吧。

所以,我就给这个公众号起了这样一个名字:培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