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里一直是快递行业的核心问题。
这“一公里”通常指的是从离你最近的快递站,但你家的距离。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到你家门口的距离。
今天看到 TechCrunch 说,在美国,沃尔玛电商要跟智能门锁 August 联合,直接把快递送到你家里去了。而且如果快递里有生鲜,快递员还会把生鲜拿出来放到冰箱里。听起来真是非常贴心非常美好。
几年前,中国还发生过快递该不该送上楼的争论。快递员的理由是,快递车停在楼下,给你送上楼的话,其他人的快递可能会被偷。顾客的理由是,快递就该是送“上门”的。
最近这些争论少了很多,也出现了很多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比如快递员基本都标配小三轮,都带锁,防止东西被偷;比如出现了丰巢、e栈(已经被丰巢收购)、速递易等专门为收快递准备的货柜。但很多时候,快递员还是会给顾客打电话,确认收获时间地点之类的——在微信如此普及的今天,很多人接到最多的电话可能就是快递员打过来的了。
整体上来说,大部快递员在最后一公里的服务上做的都还不错。而且在大城市核心小区或者办公楼,快递员和顾客、业主都相对比较熟悉,基本都能相互满意。但这还是比较低级的,因为还是靠人,不是靠系统、靠技术来解决。
在中国,靠人靠快递货柜可以说已经把最后一公里做到了极致,但要把快递送进门,这一步还不太迈得出去。无论从快递行业角度、从智能家居角度、还是顾客角度,都存在很大的障碍。可以说快递员和顾客是内因,智能家居是外因。现在都不具备。
要进入一个人的家里,首先房主要对快递员绝对信任。虽然你给快递员的只是一个一次性密码,但毕竟要让陌生人到家里去,天知道他会做什么。其次快递员要敢进去,因为万一发生一点意外,有密码可以进入你家的快递员一定会成为怀疑对象。
智能家居的角度就是,得有智能门锁,可以生成一次性密码,还得跟快递公司的后台系统打通。肯定不能生成一个密码,你用微信直接发给快递员,这也太随意了。系统要有接口,就会涉及很多技术问题,以及安全问题。中国缺乏有影响力的智能门锁,随便一家做智能门锁的品牌,也很难跟快递公司谈成这么深度的合作。另外最好还得配合智能监控,让快递员和房主都更加安心。
不过在这个大前提下,还存在一个巨大的中美社会差异:小区规划的差异。
美国大部分小区都是开放式的,小区没有围墙没有门禁,人和车都可以随意出入。小区的道路也是公共道路,这就让快递员可以很方便的到你家门口。但中国的小区大部分是封闭式的,快递员连你小区都进不去,更别说进到你家里去了。
从城市规划来说,开放小区比封闭小区要好很多,可以更好的缓解城市交通,也让人和社会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但从安全性来说,封闭式小区肯定是更加安全的。目前看来,中国人都是倾向于封闭式小区。那么在享受封闭式小区安全性的同时,也必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其中最大的代价恐怕就是跟外部交流的便利性变差了,快递、外卖都没那么方便送到门口,因为安全就意味着要挡住外部的人。
个人来说,我是更倾向安全性。但我在北京也没有住过保安做的非常好的小区,一直是安全性和便利性都相互有妥协。不过回老家之后,买房的时候选择了一个保安做的非常好的小区。因为还没有搬进去,所以我也不知道收快递、叫外卖会有多不方便。
在美国生活的时候,大部分快递都会放到小区物业,然后会专门有人放进收信的邮箱。更大一点的,会放到大邮箱里,把大邮箱的钥匙放到收信的邮箱里。
我在美国住的小区的邮箱,打开的那个就是我的信箱
但有时候快递员也会直接把快递放门口。我还因此丢过一次快递,不过联系卖家之后免费重新寄了一份过来。
我美国的邻居,门上就贴着一张纸,大字打印着,告诉快递员别把包裹房门口。
千万不要以为美国人素质完美无瑕疵。网上有不少美国快递员偷东西的视频,也不能说偷吧,可能用“拿”更合适。就是快递员在送快递的时候,会拿走前一个快递员放在你门口的包裹。邻居、路过人的人拿门口的包裹可能就更多了。
因为存在这些现象,所以可能部分美国人觉得快递还是送到家里更让人安心。愿意让快递员进门的人,一般思想也比较开放,也更容易接受新的科技产品,比如 August 智能门锁。但我还是很好奇,最终会有多少人选择用沃尔玛电商的这个服务。
当然,让人进家门其实也没那么恐怖。Airbnb 还是让陌生人住呢。安全性也是一个巨大的问号,也出过大问题。现在 Airbnb 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谁知道呢?也许以后快递送到家,真的就是“快递送到家里面”。